在行业大环境不济的情况下,众多自行车厂商因为经营压力大,选择退出市场竞争。同样在2016年,千里达这家老牌的广州自行车厂商却显得很另类,国内市场营销保持稳健,国外市场收获大幅的增长,多样化品牌推广显得野心十足。
在年初广东自行车行业协会换届会议上,新当选为会长的千里达董事长梁建雄先生表现出十足信心,认为真正强大的企业并不惧怕大环境的低落,强者找准自身定位后就能从容应对行业风险。
3月份美骑记者参观千里达集团总部扩充产能后的工厂,对梁董进行了深入的专访。在访谈中,梁董还提及了火热的共享单车,千里达是摩拜单车的重要生产商,但是梁董认为共享单车的大订单总有降温的一天,企业在增加产能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有效的“退路”。
更积极探索的千里达
美骑:千里达的管理层从上年开始加入了大量的新血液,如总经理也是80后,新人的加入会给千里达这家老牌厂商带来哪些变革?
梁董:新鲜血液对千里达最大的改变是带来很多新的商业模式,例如互联网+的应用,还有电子商务的尝试。年轻人思想潮流,对新鲜事物也更敏感。
另外,千里达对年轻力量的要求也很高,大部分都来自于世界500强的巨头,所以他们对全球化的理解比老一辈更强,促进千里达走向全球市场。顺应年轻人的加入,公司也更注重规范化的管理,提高效率,持续吸收新鲜血液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美骑:千里达2016年在产品策划和活动推广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,是不是想重新塑造一个新的形象?是一个怎样的形象?
梁董:每一个有上进心的企业都会对现状不满意,千里达一直在探索、尝试新事物,2016年只是千里达努力的扩大化,根本也是企业价值提升的需求。
千里达在2016年做了一系列活动、品牌包装,这很大程度是新团队带来的革新,毕竟他们想法更多,让千里达的推广能够真正落在实地。有这两个内外因,千里达2016年的宣传推广活动就变得顺理成章了,在2017年千里达会有更大的动作,也希望获得更显著的效果。
千里达的品牌定位是人生第一辆休闲运动自行车的首选品牌,通俗来点说就是给骑行入门提供最适合的自行车,外观要形象、性能要专业,有卓越的性价比。这里的入门不能简单来说低价产品,不能给自己一个价格限制,因为自行车要兼顾外观和性能,考虑因素众多,关键看消费者需求。
美骑:千里达销量大,且以入门运动车型为主,这给消费者一个较稳固的印象。千里达要塑造新形象,会不会在产品结构上下大工夫?
梁董:中低级产品是千里达的主力,不过近年市场对千里达中高级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了,所以接下来中高端产品数量肯定是要提升的。这同整个市场变化有一定关系,不过更多还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原因。
美骑:自行车是历史悠久的工具,基本结构至今变化不大,那么自行车是不是一个很传统的产业?
梁董:这是毋容置疑的,不过现在自行车行业也风起云涌,前几年随着骑行文化推广,市场变得火热,还有智能单车的异军突起,2016年共享单车的崛起也给了自行车行业一条新的路。自行车是古老的行业,但还是有很多新的商业模式,不能只是吃老本。
市场寒冬下的自行车巨头
美骑:在广东自行车行业协会后的群访中,您和其他几位老总认为龙头不会惧怕大体环境的恶劣,订单依然接到手软,那么你们与其他企业相比较,优势在哪里?
梁董: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长短处,千里达的优势就是25年都专注在自行车这个行业,积累下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,全球自行车的生产技术千里达都能熟练掌握。其次,千里达在团队建设方面很注重员工关怀,为他们提供培训、全球企业轮岗机会、家庭关怀,所以千里达的团队较其他车厂要稳定不少,大量员工为公司服务10~20年,这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,技工的流失让很多工厂头疼不已。
另一方面,新鲜血液也为千里达提供活力,自行车行业有历史但不守旧,潮流快速变速,跟不上的企业就会经营困难。不过,强者也有强者的难处,小不代表弱,因为他们灵活、专注,找准位置可能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,一味追求强是盲目的。
美骑:市场环境不好,部分企业经营困难,行业里面就出现一些企业间的兼并行为,弱肉强食是不是争取市场的捷径?
梁董:兼并是一种手段,不是目的,更多是出于资本配置,也就是投资功能。仅凭兼并可以获得更强的生产能力是伪命题,因为涉及到整合问题,并非说经济环境不好,趁着价值低谷收购企业就能获得成功,没有合理的策略,1+1都不能等于2。所以,在自行车行业中,兼并并不普遍。
美骑:梁董您说过说中国大陆的自行车企业依然在向台湾企业学习,不过台湾企业却是受此轮寒潮冲击最大的团队,目前两岸自行车企业实力比较是怎样的?
梁董:在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方面,台湾企业都比大部分的大陆车厂要优秀,这毋容置疑。大陆企业向台湾学习过程中,关键也是这两方面。不过,台湾企业历史长,对新事物探索方面显得相对保守。大陆企业因为生存在夹缝当中,要突围,多样化的尝试是少不了的,其中就有不少成功的案例,也对产业现有格局进行冲击。
从进化论来说,强者未必是在演变过程中能活下来,能够适应环境者才是,台湾企业下滑得快,其实就是步转变慢的问题。大陆企业在学习之余,也要发挥自身灵活、适应性强的特点。大陆企业反超台湾自行车厂商在短期内不会发生,不过目前这个差距在不断缩小。
共享单车—危与机并存的风口
美骑:共享单车订单爆发让很多工厂都超负荷运营,这方面的需求会不会影响到千里达自身运动自行车板块的产能?
梁董:从短期来说,这个影响是存在的,因为共享单车的需求大大超出公司预期,现有产能满足不了。不过,千里达坚持的宗旨就是不管利益有多大,还是以原有的运动自行车为主营业务,用新增产能来生产共享单车。
千里达目前也努力增扩充产能来满足共享单车订单,这也是民营企业的应对能力的体现。
美骑:千里达是否担忧共享单车热度下降导致产能过剩?
梁董:这个不是担忧而是必然事件,既然知道有风险,企业就要有预案去应对。千里达在扩充产能前已做好规划,将共享单车可能造成的损害压制在可控范围内。每购置一台新机械,都会设计好它的多个可能性,如果共享单车订单大幅下滑,它可以用于生产海外订单。
美骑:共享单车制造是典型的OEM生产,它对企业的贡献,除了利润外,还有什么?
梁董:共享单车也需要设计,厂商可以参与当中,如广受好评的MOBIKE LITE,就是千里达主导设计的,它投入使用后得到认可,也是对千里达的一种肯定。
第二方面,共享单车订单对质量稳定性、规模化效应、精益生产(持续改进的生产方法)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,千里达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,共享单车虽然造价低,但整个项目下来并不简单。
美骑:在共享单车这项潮流上面,运营者大多有互联网背景,自行车厂商更多扮演者生产者的角色,厂商后续能不能占据更重要的位置?
梁董:这个是很多厂商思考过的,但是做生意术有专攻,各赚各的钱也是不错,巨额的订单也能带来可观的利润。
当然,有一些厂商也尝试运营层面,但经营维度不同,实际执行的人并不多。传统行业从业者人脉关系有局限性,所以迈向互联网会力不从心。
中国自行车走向世界的好时机
美骑:您在多个场合都强调现在是中国自行车品牌走向世界的最佳时候,千里达希望成为这个趋势的排头兵,千里达怎么经营海外市场?
梁董:千里达在印度、俄罗斯、菲律宾等国设立多家工厂,另外还设立多个分销机构,帮助建立消费渠道和完善售后服务。千里达也会和其他运动品牌展开合作,做推广,提高品牌在当地消费者的影响力。当然,赞助消费所在国的骑行车队或者国家队也是少不了的措施。
美骑:千里达走出去,主打发展中国家市场,免不了竞争,你的优势是什么?
梁董:海外市场,中国自行车厂商的竞争对手有两类——欧美传统大牌和当地原有品牌。和欧美大牌的竞争中,千里达的设计、质量和它们差距在缩小,我们有价格优势,并积极和当地文化结合,不高高在上,使当地市场更容易接受千里达。与当地品牌竞争中,产品设计、质量稳定性上千里达都有明显优势,如对整车实施5年保质的承诺,都是当地品牌难以做到的。
美骑:千里达不断强调自身的国际化,那么国际市场是不是已变得比国内市场还要重要?
梁董: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,就目前来说,国内市场是一片竞争惨烈的红海,而国外有着更多的机会,情况会更乐观一些。千里达现在的品牌号召力和欧美品牌还是有差距,所以主攻金砖五国、一带一路沿线等经济稳健的发展中国家。
美骑:近期看到千里达在广州珠江新城设立办公室,从工厂走到城市中心区,千里达在此有什么布局?您认为中国自行车企业在经营上是否有更大的野心?
梁董:这出于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需求,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办公环境。珠江新城办公室主要服务品牌推广部门,还有互联网+等部分使用,这些都是千里达后续的重大发展方向。求新、求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,不仅是千里达和自行车,是所有行业的必修课。
从访问中,梁董表现出一个老自行车行业人的沉稳和干练,另外也勇于挑战过去的经营模式,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接纳和尊重值得称赞。传统企业要保持活力,特别是跟上互联网的潮流,眼界更为开阔的年轻人应该走向前台,但并非所有自行车企业第一代都能有足够的魄力去放权,尊重年轻人的决定。
梁董不断强调一个企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,并非所有企业都求大、求全,但是有一个企业能够积极革新自己、拥抱新潮流,走向世界,也给中国自行车行业树立了一个例子,自行车可以有更宽的路子可以走。
(本文转自美骑网)